以太
詞語 | 以太 |
---|---|
拼音 | yǐ tài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17世紀的物理學家為解釋光在真空中的傳播而提出的沒有質量但有極大剛性,并且無處不在(包括真空和物質內)的一種介質。20世紀初的物理實驗證明以太不存在。(二)、中國近代康有為等借自物理學的哲學名詞。康有為把以太和仁等同起來。譚嗣同用以太表示物質,認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以太的結晶,是世界的本原;同時又把仁、兼愛、慈悲等看作以太的作用。嚴復認為以太就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說的物質性的“一清之氣”。孫中山認為以太是“太極”,是世界的物質始基,地球(行星)是由以太進化而成的。
解釋:
(一)、古 希臘 哲學家首先設想出來的一種媒質。十七世紀后,物理學家為解釋光的傳播以及電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當時認為光是一種機械的彈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過真空傳播,因此必須假設存在一種尚未為實驗發現的以太作為傳播光的媒質。這種媒質是無所不在的,沒有質量的,而且是“絕對靜止”的,電磁和引力作用則是它的特殊機械作用。以太這一概念到十九世紀曾為人們所普遍接受,但科學家始終無法通過實驗來證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紀初,隨著相對論的建立和對場的進一步研究,確定光的傳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傳遞都通過各種場,而不是通過機械媒質,以太才作為一個陳舊的概念而被拋棄。
(二)、近代 康有為 、 譚嗣同 、 孫中山 等使用的哲學名詞,是物理學名詞的借用。
康有為 在《孟子微》中把以太與“仁”、“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觀念等同起來。 譚嗣同 在《仁學》、《以太說》中既把以太說成宇宙間無所不在的無色、無聲、無臭的物質,但同時又作了種種精神性的解釋,把 孔子 的“仁”、“元”、“性”, 墨家 的“兼愛”,佛家的“慈悲”,基督的“靈魂”等,都看作是以太的作用。 孫中山 則在《孫文學說》中把以太看作物質世界的本源,認為它“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并不具有精神性質。
釋義:
一種并不存在的假想的介質。最早被用來解釋物體之間的超距作用。17世紀后用來解釋為傳播光和電磁波的介質。既具有一般固體的特點,如有較大的彈性系數;又無質量,完全透明,絕對靜止,不受任何阻力地滲入一切物質之中。這些奇特的性質令人費解。直到20世紀初邁克耳遜莫雷實驗證明以太并不存在后,才成為一個歷史概念。
造句:
1、泡妞就像掛qq,每天哄她2個小時,很快就可以太陽了。
2、交換式以太網與快速以太網一般來講,以太網裝機場點會遇到兩大類性能問題中的一類:它們用完集體的或單個的局域網能力。
相關詞語:
愛人以德安如太山飽以老拳不以為恥不以為奇不以為然不以為意不知所以逼人太甚卑以自牧不隨以止長此以往超以象外嗤之以鼻持之以恒出以公心以碫投卵以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