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民
詞語 | 頑民 |
---|---|
拼音 | wán mín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本指 殷 代遺民中堅決不服從 周 朝統(tǒng)治的人。《書·畢命》:“毖 殷 頑民,遷于 洛邑,密邇王室,式化厥訓(xùn)。”孔 傳:“惟 殷 頑民,恐其叛亂,故徙於 洛邑,密近王室,用化其教。”宋 趙與時《賓退錄》卷十:“‘武王 克 商,遷九鼎于 洛邑,義土猶或非之。’義士即《多士》所謂‘遷 殷 頑民’者也。由 周 而言,則為頑民;由 商 而論,則為義士矣。”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編第一章第二節(jié):“殷 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實上是作了奴隸,他們算是受盡了輕視和虐待的,周 室的人稱他們?yōu)椤?殷’,稱他們?yōu)椤B民’,一直到 春秋 戰(zhàn)國 的時候都還把他們的后人當蠢人看待。”后泛指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宋 歐陽修《晉祠》詩:“頑民盡遷高壘削,秋草自緑埋空垣。”清 戴名世《王學(xué)箕傳》:“況 明 統(tǒng)三百年之久,豈可無一義士,四海之大,乃不許有一頑民哉!”魯迅《吶喊·頭發(fā)的故事》:“頑民殺盡了,遺老都壽終了,辮子早留定了,洪 楊 又鬧起來了。”(二)、愚妄不化的人。唐 歐陽詹《回鸞賦》:“于時厥有頑民,從愚至逆。”宋 洪邁《容齋四筆·健訟之誤》:“凡謂頑民好訟者,曰‘嚚訟’,曰‘終訟’,可也。”《老殘游記》第七回:“小盜則隨時隨地無賴之徒,及失業(yè)的頑民,胡亂搶劫。”
解釋:
(一)、本指 殷 代遺民中堅決不服從 周 朝統(tǒng)治的人。
《書·畢命》:“毖 殷 頑民,遷于 洛邑 ,密邇王室,式化厥訓(xùn)。” 孔 傳:“惟 殷 頑民,恐其叛亂,故徙於 洛邑 ,密近王室,用化其教。”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十:“‘ 武王 克 商 ,遷九鼎于 洛邑 ,義土猶或非之。’義士即《多士》所謂‘遷 殷 頑民’者也。由 周 而言,則為頑民;由 商 而論,則為義士矣。”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編第一章第二節(jié):“ 殷 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實上是作了奴隸,他們算是受盡了輕視和虐待的, 周 室的人稱他們?yōu)椤?殷 ’,稱他們?yōu)椤B民’,一直到 春秋 戰(zhàn)國 的時候都還把他們的后人當蠢人看待。”后泛指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 宋 歐陽修 《晉祠》詩:“頑民盡遷高壘削,秋草自緑埋空垣。” 清 戴名世 《王學(xué)箕傳》:“況 明 統(tǒng)三百年之久,豈可無一義士,四海之大,乃不許有一頑民哉!” 魯迅 《吶喊·頭發(fā)的故事》:“頑民殺盡了,遺老都壽終了,辮子早留定了, 洪 楊 又鬧起來了。”
(二)、愚妄不化的人。
唐 歐陽詹 《回鸞賦》:“于時厥有頑民,從愚至逆。”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健訟之誤》:“凡謂頑民好訟者,曰‘嚚訟’,曰‘終訟’,可也。”《老殘游記》第七回:“小盜則隨時隨地無賴之徒,及失業(yè)的頑民,胡亂搶劫。”
釋義:
1.本指殷代遺民中堅決不服從周朝統(tǒng)治的人。《書.畢命》﹕"毖殷頑民﹐遷于洛邑﹐密邇王室﹐式化厥訓(xùn)。"孔傳﹕"惟殷頑民﹐恐其叛亂﹐故徙于洛邑﹐密近王室﹐用化其教。"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十﹕"'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義土猶或非之。'義士即《多士》所謂'遷殷頑民'者也。由周而言﹐則為頑民﹔由商而論﹐則為義士矣。"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編第一章第二節(jié)﹕"殷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實上是作了奴隸﹐他們算是受盡了輕視和虐待的﹐周室的人稱他們?yōu)?蠢殷'﹐稱他們?yōu)?頑民'﹐一直到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都還把他們的后人當蠢人看待。"后泛指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 2.愚妄不化的人。
相關(guān)詞語:
哀感頑艷愛民如子安民告示安國富民保國安民保境息民病民蠱國不羈之民病國殃民病民害國殘民害理殘民害物殘民以逞策頑磨鈍吊民伐罪獨夫民賊蠹國害民地瘠民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