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
詞語 | 四行 |
---|---|
拼音 | sì há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古代自然哲學(xué)家所說的物質(zhì)世界賴以構(gòu)成的各種簡單的實體(如氣、水、火、土)之一。解釋:
(一)、指仁、義、禮、智四種德行。
馬王堆 漢 墓帛書甲本《老子》卷后古佚書:“仁、義、禮、智之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和則同,同則善。”
(二)、指孝、忠、信、悌四種德行。
《呂氏春秋·正名》:“ 尹文 曰:‘今有人於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xiāng)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按,“居鄉(xiāng)則悌”,《孔叢子·公孫龍》引作“處鄉(xiāng)則順”。
(三)、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種德行。亦稱四德。
《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參見“ 四德 ”。
(四)、即四科。
漢 代以德行舉士的四條標(biāo)準(zhǔn)。《漢書·何武傳》:“光祿勛舉四行,遷為 鄠 令。” 顏師古 注:“ 元帝 永光 元年詔舉質(zhì)樸、敦厚、遜讓、有行義各一人。時詔書又令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故 武 以此四行得舉之也。”《后漢書·吳祐傳》:“ 祐 以光祿四行遷 膠東侯 相。” 李賢 注引 應(yīng)劭 《漢官儀》:“四行:敦厚、質(zhì)樸、遜讓、節(jié)儉也。”參見“ 四科 ”。
(五)、佛教語。指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魏書·釋老志》:“ 羅什法師 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四行樂而不取,三賢登而更遷。”
(六)、謂講究排場。
元 趙明道 《紫花兒·名姬》曲:“忒旖旎,忒風(fēng)流,忒四行,堪寫在 宣和 圖上。”
釋義:
1.指仁﹑義﹑禮﹑智四種德行。 2.指孝﹑忠﹑信﹑悌四種德行。 3.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種德行。亦稱四德。 4.即四科。漢代以德行舉士的四條標(biāo)準(zhǔn)。 5.佛教語。指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造句:
1、當(dāng)你快樂的時候,沙灘有四行足印;當(dāng)你悲傷的時候,沙灘有兩行足印。因為當(dāng)你快樂的時候,我陪著你;當(dāng)你悲傷的時候,我背著你。
2、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相關(guān)詞語:
按轡徐行按行自抑捱三頂四巴三覽四敗德辱行倍日并行便宜行事兵行詭道并行不悖不三不四步線行針八萬四千霸道橫行巴三攬四班功行賞半路修行半三不四倍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