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
詞語 | 侍郎 |
---|---|
拼音 | shì láng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中國古代官名,明清時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長,地位次于尚書兵部侍郎解釋:
(一)、古代官名。
秦 漢 郎中令的屬官之一。《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門戶,有丞。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后漢書·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無員……凡郎官皆主更直執(zhí)戟,宿衛(wèi)諸殿門,出充車騎。” 清 趙翼 《陔馀叢考·侍郎郎中》:“葢本執(zhí)兵侍衛(wèi)者。侍郎之官,至 漢 始有。”
(二)、古代官名。
漢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稱侍郎。 隋 唐 以后,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皆以侍郎為長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時,遞升至正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的堂官。《后漢書·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書起草。” 劉昭 注引 蔡質 《漢儀》:“尚書郎初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唐 韓愈 《贈刑部馬侍郎》詩:“紅旗照海壓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宋史·胡銓傳》:“近者禮部侍郎 曾開 等引古誼以折之, 檜 乃厲聲責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 鄭觀應 《盛世危言·書吏》:“自大學士、尚書、侍郎及百司尹,唯諾成風,皆聽命於書吏。”
(三)、古代官名。
晉 制,諸王國皆置侍郎,大國四人,小國二人,專司贊相及通傳教令。
釋義:
1.古代官名。秦漢郎中令的屬官之一。 2.古代官名。漢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稱侍郎。隋唐以后,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皆以侍郎為長官之副。至清雍正時,遞升至正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的堂官。 3.古代官名。晉制,諸王國皆置侍郎,大國四人,小國二人,專司贊相及通傳教令。
造句:
1、愿侍郎寧百受人欺,不可使好賢之心少替。
2、此時高侍郎被殺害,現(xiàn)場只留下了一枚紅花.
相關詞語:
不郎不秀白面書郎白首為郎吊爾郎當吊兒郎當傅粉何郎顧曲周郎江郎才盡江郎才掩郎才女貌郎才女姿劉郎前度南戶窺郎牛郎織女女貌郎才前度劉郎認奴作郎說嘴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