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氓
詞語 | 遺氓 |
---|---|
拼音 | yí mé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亦作“遺甿”。指前朝之民。(二)、指劫后殘馀的人民。
(三)、遺裔;后人。
解釋:
(一)、亦作“ 遺甿 ”。指前朝之民。
《文選·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詩》:“ 周南 悲昔老,留滯感遺氓。” 李善 注:“《漢書》曰:天子始建 漢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滯 周南 ,不得與從事。”
(二)、指劫后殘馀的人民。
《宋書·武帝紀(jì)中》:“ 永嘉 不競,四夷擅華,五都幅裂,山陵幽辱,祖宗懷沒世之憤,遺氓有匪風(fēng)之思。” 唐 杜甫 《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詩:“此行收遺甿,風(fēng)俗方再造。”《新唐書·王及善傳》:“ 隋氏 失御,豪俊共救其亂,宜撫納遺甿而保全之,觀時(shí)變,待真主。”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遺氓豈尚種桑麻,殘?zhí)斎缏劚3枪!?/p>
(三)、遺裔;后人。
唐 沉佺期 《度安海入龍編》詩:“ 尉佗 曾馭國, 翁仲 久游泉。邑屋遺甿在,魚鹽舊產(chǎn)傳。” 唐 駱賓王 《為齊州父老請(qǐng)陪封禪表》:“豈可使 稷下 遺氓,頓隔陪封之禮; 淹中 故老,獨(dú)奏告成之儀。”
釋義:
1.亦作"遺甿"。 2.指前朝之民。 3.指劫后殘馀的人民。 4.遺裔;后人。
相關(guān)詞語:
暴露無遺補(bǔ)過拾遺補(bǔ)闕拾遺不遺余力不遺寸長不遺巨細(xì)不遺馀力滄海遺珠策無遺算楚弓遺影除疾遺類殆無孑遺道不拾遺道無拾遺道不掇遺道不舉遺斷簡遺編蠹簡遺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