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奪
詞語 | 與奪 |
---|---|
拼音 | yǔ duó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賜予和剝奪。(二)、獎勵和懲罰。
解釋:
(一)、賜予和剝奪;獎勵和懲罰。
《左傳·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與一奪,二三孰甚焉!”《荀子·王制》:“貴賤殺生與奪,一也。”《后漢書·符融傳》:“三公所辟召者,輒以詢訪之,隨所臧否,以為與奪。” 唐 韓愈 《孟東野失子》詩:“失子將何尤,吾將上尤天。女實主下人,與奪一何偏。”
(二)、決定;裁決。
《三國志·魏志·明元郭皇后傳》:“值三主幼弱,宰輔統政,與奪大事,皆先咨啟於太后而后施行。”《舊唐書·裴漼傳》:“ 琰之 命書吏數人,連紙進筆,斯須剖斷并畢,文翰俱美,且盡與奪之理。”《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二年》:“課吏民射,有過失,射中則釋其罪;有辭某事,輒因中否而與奪之。”
(三)、取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 唐 白居易 《論考試進士事宜狀》:“雖詩賦之間,皆有瑕病,在與奪之際,或可矜量。” 宋 王安石 《議服》:“禮之所與奪,刑之所生殺,皆於此乎權之。”
(四)、得失。
《魏書·甄琛傳》:“臣子所求,便為議上,都不復斟酌與奪,商量是非。”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與奪不汩其神者,至粹者也。” 宋 范仲淹 《答安撫王內翰書》:“尚有議論與奪,或失此機會卒無休兵之期,如更有沮敗則用何道?” 明 高啟 《北郭秋夜喜徐卿遠來兼南游》詩:“與奪得喪未足較,惟有一貧聊復爾。”
(五)、褒貶。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立義選言,宜依經以樹則;勸戒與奪,必附圣以居宗。”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愛憎出於方寸,與奪由其筆端。”
釋義:
1.賜予和剝奪;獎勵和懲罰。 2.決定;裁決。 3.取舍。 4.得失。 5.褒貶。
相關詞語:
安危與共鰲里奪尊暴取豪奪不足與謀褒貶與奪標情奪趣篡位奪權璀璨奪目攙行奪市扯鼓奪旗馳魂奪魄恥與噲伍曾無與二篡黨奪權大節不奪大莫與京多許少與奪人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