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性
詞語 | 情性 |
---|---|
拼音 | qíng xì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本性情性殊異。(二)、性格情性溫柔。
(三)、情意一時(shí)情性相感。
解釋:
(一)、本性。
《荀子·性惡》:“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韓非子·五蠹》:“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九徵》:“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唐 韓愈 《上張仆射第二書》:“馬之與人,情性殊異。”
(二)、性格。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yīng),席珍流而萬世響。”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上》:“夫人情性益善於初。” 元 喬吉 《兩世姻緣》第二折:“唱一篇小曲兒宮調(diào)清,一團(tuán)兒軟款溫柔情性。”《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這個(gè)人的情性非用條妙計(jì)斷斷制他不住。”
(三)、情意。
唐 杜甫 《風(fēng)雨看舟前落花戲?yàn)樾戮洹吩姡骸懊鄯浜樾裕笛垓唑驯懿畡凇!薄冻蹩膛陌阁@奇》卷三二:“一來要奉承 胡生 歡喜,二來要引動(dòng) 門氏 情性。”《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他二人彼此福了一福,一時(shí)情性相感,不覺拉住手,都落了幾點(diǎn)淚。”
釋義:
1.本性。 2.性格。 3.情意。
造句:
1、圣人成之。所以能統(tǒng)物通變,治情性,顯仁義也。
2、達(dá)于情性之理,通于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覩游氣之原,若此可謂成*矣。
相關(guān)詞語:
曖昧之情本性難移稟性難移不近人情不情之請(qǐng)不徇私情標(biāo)情奪趣薄情無義豺狼成性逞性妄為觸景生情存心養(yǎng)性柴毀滅性倡情冶思楚囊之情觸景傷情觸物傷情打情罵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