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
詞語 | 武功 |
---|---|
拼音 | wǔ gō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專指在軍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戰(zhàn)功文治武功武工解釋:
(一)、軍事方面的功績。
《詩·大雅·文王有聲》:“ 文王 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 崇 ,作邑于 豐 。” 鄭玄 箋:“武功,謂伐四國及 崇 之功也。” 唐 李嶠 《餞薛大夫護(hù)邊》詩:“佇見 燕然 上,抽毫頌武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五:“文武大臣或陣亡,或軍營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擬用‘襄’字。”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jié):“民還不安定,應(yīng)該要先務(wù)內(nèi)政,不要去圖武功。”
(二)、指武事。
《詩·豳風(fēng)·七月》:“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xiàn)豜于公。” 孔穎達(dá) 疏:“至二之日之時,君臣及其民俱出田獵,則繼續(xù)武事,年常習(xí)之,使不忘戰(zhàn)也。”
(三)、指武力。
宋 蘇軾 《書王奧所藏太宗御書后》:“ 太宗 以武功定禍亂,以文德致太平。”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zhèn)練兵事宜》:“臣竊觀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慮承平之后,武備寖弛,以啟戎心。” 清 曾國藩 《湘鄉(xiāng)縣賓興堂記》:“自古開國之主,以武功龕定禍亂,而繼體蒙業(yè)之君,恒以文德致太平。”
(四)、武術(shù)功夫。
唐 張鷟 《游仙窟》:“ 張郎 才器,乃是 曹植 天然。今見武功,又復(fù) 子南 夫也。”《太平天囯歌謠傳說·好和尚》:“老和尚,聽説你的武功不壞,我?guī)Я藥坠w教師來和你比比武。” 徐遲 《牡丹》一:“這邊看不行了,也搭起三張桌子,把觀眾又吸引了回來。可是,他沒有武功底子,翻下來摔斷了腿。”
釋義: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武的功,是在以物質(zhì)文明為導(dǎo)向中建立的。
造句:
1、 武術(shù)是中國祖先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榮耀。從武功來看,千百年前,中國的祖先就把它推向了頂峰,成為世界人們仰慕的一種體育項目,不用說,就連我,也羨慕的張大嘴巴。
2、 要知愈是沉默寡言之人,其言語便愈可貴。其人若論武功、氣度亦必有懾人之處,其言之價自就更高。
相關(guān)詞語:
不賞之功不世之功不文不武拔劍論功班功行賞秉文兼武秉文經(jīng)武才兼文武稱德度功尺寸之功稱功頌德酬功給效出文入武處實效功大功告成戴罪立功德言容功頓學(xué)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