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
詞語 | 永字八法 |
---|---|
拼音 | yǒng zì bā fǎ |
字數 | 4字詞語 |
形式 | abcd式詞語 |
意思:
以“永”字八筆為例,闡述正楷點畫用筆的一種方法。其法稱點為“側”,橫為“勒”,直筆為“努”,鉤為“趯”,仰橫為“策”,長撇為“掠”,短撇為“啄”,捺筆為“磔”。后人亦將“八法”兩字引申為“書法”的代稱。參閱唐張懷瓘《玉堂禁經·用筆法解釋:
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于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zhe),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相傳為隋代智永或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因其為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后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
釋義:
以“永”字的八種筆畫概括正楷用筆的基本方法。稱點為“側”,須側鋒峻落,勢足收鋒;橫為“勒”,須逆鋒落紙,緩去急回;豎為“努”,須直中見曲,直而不僵;鉤為“fdd5”,須駐鋒突提,力透筆尖;提為“策”,須發筆用力,得力劃末;長撇為“掠”,須出鋒稍肥,送力穩到;短撇為“啄”,須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為“磔”,須逆鋒輕落,折鋒鋪毫。
相關詞語:
一字師八百孤寒八拜之交八斗之才八方呼應八荒之外八街九陌八面見光八面玲瓏八面威風八面瑩澈八面圓通八面張羅八音迭奏八珍玉食八字打開白紙黑字半斤八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