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造
詞語 | 兩造 |
---|---|
拼音 | liǎng zào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原告與被告。也作“兩曹”解釋:
(一)、指訴訟的雙方,原告和被告。
《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 孔 傳:“兩,謂囚、證;造,至也。” 唐 元稹 《戒厲風(fēng)俗德音》:“語稱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毀,重兩造之明。”《明史·葉向高傳》:“今兩造具在,一訊即情得。”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彼聽訟者,研鞫兩造之情偽,廉得其情,而后斷獄。”
(二)、雙方。
梁啟超 《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所以以前革命家只有本黨居主位,敵黨居賓位,兩造相持,決個勝負罷了。”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于是乎這位 炯之 先生便以憐憫之心,節(jié)制之筆,定兩造為丑角,覺文壇之可憐了。”
釋義:
“兩造” 這個古漢語詞匯出自《書經(jīng)·呂刑》中的“兩造具備,師聽五辭”。按照《周禮·司寇》的記載:“以兩造禁民訟,入束矢于朝,然后聽之”。就是說原告和被告雙方都到“法庭”上來,都交納一束代表“正直”的箭,然后“法官”才開始審理。如果有一方不來、或者不交箭,就說明他理虧不直,自認敗訴。后來人們就把“兩造”專指有關(guān)爭訟的雙方當(dāng)事人。
造句:
1、他似乎對兩造觀點,都做出了很好的推論。
2、伯9:33我們中間沒有聽訟的人、可以向我們兩造按手.
相關(guān)詞語:
搬斤播兩半斤八兩閉門造車不堪造就不可造次并世無兩不敢造次擘兩分星秤斤注兩粗制濫造參天兩地才貌兩全魑魅罔兩創(chuàng)意造言登峰造極掂斤播兩掂斤估兩掂斤抹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