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顛
詞語 | 扶顛 |
---|---|
拼音 | fú diān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扶持危局。語本《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倒。”《后漢書·祭祀志下》“語在《章紀(jì)》”劉昭 注引《東觀書》:“章帝 初即位,賜 東平王 蒼 書曰:‘……公卿議駁,今皆并送。及有可以持危扶顛,宜勿隱。’”唐 杜甫《洗兵馬》詩:“徵起適遇風(fēng)云會,扶顛始知籌策良。”宋 蘇軾《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仕道固應(yīng)慚 孔 孟,扶顛未可責(zé) 由 求。”明 李東陽《吊顏魯公詞》:“爭射利以賣國,孰扶顛而救傷?”解釋:
(一)、扶持危局。語本《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倒。”《后漢書·祭祀志下》“語在《章紀(jì)》” 劉昭 注引《東觀書》:“ 章帝 初即位,賜 東平王 蒼 書曰:‘……公卿議駁,今皆并送。及有可以持危扶顛,宜勿隱。’” 唐 杜甫 《洗兵馬》詩:“徵起適遇風(fēng)云會,扶顛始知籌策良。” 宋 蘇軾 《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仕道固應(yīng)慚 孔 孟 ,扶顛未可責(zé) 由 求 。” 明 李東陽 《吊顏魯公詞》:“爭射利以賣國,孰扶顛而救傷?”
釋義:
在商代的奴隸和奴隸主之間,有一種自由民,即《盤庚篇》所謂“蓄民”,是介于商代社會的中間層次,是商代等級制度中的一個顯著特征。
相關(guān)詞語:
白黑顛倒半癡不顛不知顛倒持危扶顛鋤強(qiáng)扶弱倒鳳顛鸞倒三顛四顛倒黑白顛倒乾坤顛倒是非顛倒衣裳顛倒陰陽顛來倒去顛鸞倒鳳顛毛種種顛沛流離顛撲不破顛乾倒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