讒口
詞語 | 讒口 |
---|---|
拼音 | chán kǒu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說壞話的嘴;讒人。《詩·小雅·十月之交》:“無罪無辜,讒口囂囂。” 唐 羅隱 《寄鄭補闕》詩:“未必便為讒口隔,只應貪草諫書忙。” 明 孫柚 《琴心記·廷尉伸冤》:“誰知機伏,塞馬生愁,虛排忠義,受寃讒口。”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臺省·苛求姓名》:“古來以姓名謗人者,如 裴度 之緋衣坦腹, 宋郊 之國姓祀天,讒口造言,為千古痛恨。”解釋:
(一)、說壞話的嘴;讒人。
《詩·小雅·十月之交》:“無罪無辜,讒口囂囂。” 唐 羅隱 《寄鄭補闕》詩:“未必便為讒口隔,只應貪草諫書忙。” 明 孫柚 《琴心記·廷尉伸冤》:“誰知機伏,塞馬生愁,虛排忠義,受寃讒口。”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臺省·苛求姓名》:“古來以姓名謗人者,如 裴度 之緋衣坦腹, 宋郊 之國姓祀天,讒口造言,為千古痛恨。”
釋義:
1.說壞話的嘴﹔讒人。
相關詞語:
口頭禪礙口識羞聱牙戟口百口莫辯閉口不言閉口藏舌病從口入百口難分百口同聲搬口弄舌筆伐口誅閉口無言閉口捕舌閉口結舌辯口利辭辯口利舌病由口入赤口毒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