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
詞語 | 衆生 |
---|---|
拼音 | zhòng shē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泛指人和一切動物。《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孫希旦 集解:“眾生,兼人物而言也。”《<百喻經>序》:“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明 王錂《春蕪記·瞥見》:“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豐子愷《緣緣堂隨筆·辭緣緣堂》:“我恨不得有一只大船,盡載了 石門灣 及世間一切眾生,開到永遠太平的地方。”(二)、百姓,世人。《太平天囯故事歌謠選·起義前夕》:“清 朝官吏,腐化不堪,非掃除凈盡,無以安眾生。”冰心《寄小讀者》二四:“一舟是一世界,雙手輪轉著頃刻間人們的生死,操縱著眾生的歡笑與悲號。”
(三)、指人以外的各種動物。南朝 梁武帝《凈業賦》序:“既不食眾生,無復殺害障。”《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八·履考》引《景德傳燈錄·法真禪師》:“庵側有一龜,問:‘一切眾生皮裹骨,這眾生為甚骨裹皮?’”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吾每見屠宰……思彼眾生,其痛苦恐怖,亦必如我,故不能下咽耳。”
(四)、詈詞。猶言畜牲。《金瓶梅詞話》第十九回:“你這個墮業的眾生,到明日不知作多少罪業。”《海上花列傳》第二十回:“短命眾生,敲殺俚。”參見“眾生好度人難度”。
(五)、佛教語。梵文薩埵Sattva的漢譯詞,一譯“有情”。有多義:(
(六)、)眾人共生于世。《妙法蓮華經文句·釋方便品》引《中阿含十二》:“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
(七)、)由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大乘義章·十六神我義》:“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法鼓經》卷上:“皮、木及桴,此三法和合,是名為鼓。佛如 迦葉,如是和合施設,名為眾生。”(
(八)、)經眾多之生死。《大乘義章·十不善業義》:“多生相續,名曰眾生。”《般若燈論·觀業品》:“何故名眾生?謂有情者數數生故。”
相關詞語:
愛生惡死安生服業安生樂業白面書生百弊叢生百花生日筆下超生筆下生花髀里肉生髀肉復生變生不測變生肘腋別開生面不生不滅白面儒生百死一生半生半熟半生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