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詞語 | 螳螂 |
---|---|
拼音 | táng lá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昆蟲,全身綠色或土黃色,頭呈三角形,觸角呈絲狀,胸部細長,有翅兩對,前腿呈鐮刀狀。捕食害蟲,對農業有益。有的地區叫刀螂。解釋:
(一)、亦作“螗螂”。即螳蜋。
明 徐渭 《代云南策問》之一:“此猶可委曰 跖 犬不忘吠 堯 ,螗螂盲蟲不知有車轍耳。” 艾青 《憐憫的歌》:“他的頭發鬈曲,皮膚黧黑,身體瘦削像一只螳螂。”參見“ 螳蜋 ”。
釋義:
1.亦作"螗螂"。 2.即螳蜋。
造句:
1、2) 螳螂一見到蝗蟲,兩翅就斜斜地伸向兩側,尾端劇烈地上下搖動,發出呼呼地響聲,兩對后足把整個身體高高撐起,全身幾乎直立起來。
2、3) 螳螂是肚大腰圓、行動緩慢的昆蟲。它的一對前足,猶如刀斧手高舉的大刀,所以有些地區也稱它為“刀螂”。
相關詞語:
鶴勢螂形螳臂當車螳臂當轍螳臂擋車螳螂奮臂螳螂黃雀螳螂拒轍以螳當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螳蜋之衛螳螂捕蟬螳臂當轅蠻睫螳輪螳臂扼轍螳螂捕蛇以螳擋車蜣螂抱糞螳臂自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