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
詞語 | 翰墨 |
---|---|
拼音 | hàn mò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原指筆、墨,借指文章、書畫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曹丕《典論·論文》解釋:
(一)、筆墨。
漢 張衡 《歸田賦》:“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清 秦道然 《金縷曲·題云川蓉湖詞隱圖》詞:“老矣城南 杜 ,尚依然飛揚(yáng)翰墨,詞填花雨。”
(二)、借指文章書畫。
三國(guó) 魏 曹丕 《典論·論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唐 顏真卿 《<干祿字書>序》:“既考文辭,兼詳翰墨。”《宋史·米芾傳》:“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 王獻(xiàn)之 筆意。” 郭沫若 《歌頌群英大會(huì)》詩:“舊狀元只通翰墨,而今是各業(yè)俱全。”
釋義:
翰墨,義同“筆墨”,原指文辭。三國(guó)魏曹丕《典論·論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文章、書法和中國(guó)畫。《宋史·米芾傳》:“特妙于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xiàn)之筆意。”清 袁賦誠(chéng)《睢陽尚書袁氏家譜》:“九世樞(袁可立子),復(fù)工書畫,精鑒賞,遇古翰墨器物,極力求取,必得乃已。歷代名家翰墨如:王羲之、顧愷之、齊白石、顏真卿、徐悲鴻等。
造句:
1、借得大江千斛水,研為翰墨頌師恩。
2、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相關(guān)詞語:
筆飽墨酣筆墨官司筆誅墨伐筆歌墨舞筆酣墨飽筆翰如流筆老墨秀筆墨橫姿筆墨之林操翰成章粗通文墨操觚染翰才墨之藪大處落墨大處著墨斷墨殘楮蹈矩踐墨斷紙馀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