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雜
詞語 | 嘈雜 |
---|---|
拼音 | cáo zá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聲音)雜亂;喧鬧:人聲嘈雜。聲音嘈雜刺耳。解釋:
(一)、亦作“ 嘈襍 ”。
1.聲音雜亂;喧鬧。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或曲晏密集,管絃嘈雜,后賓填門,不復接引。” 宋 晁補之 《芳儀怨》詩:“ 陰山 射虎邊風急,嘈雜琵琶酒闌泣。” 明 唐寅 《嬌女賦》:“雙耳嘈襍,精宕神怖。形之夢寐,彷彿會晤。”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四章:“ 黃二愣 提一提嗓門兒,壓下了嘈雜的人聲,又接著講下去。”
(二)、中醫學病癥名。俗稱“心嘈”。癥狀似饑非饑,似痛非痛,得食暫止,或兼噯氣、痞悶、吞酸等,多見于胃炎及消化道潰瘍病等。
《醫學正傳·心腹痛》:“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惡心,皆膈噎反胃之漸者也。”《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 西門慶 ﹞問道:‘……你心口這回吃下藥覺好些?’婦人道:‘疼便止了,還有些嘈雜。’”
釋義:
嘈雜,中醫病名。是指胃中空虛,似饑非饑,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狀,時作時止的一種病證。病位在胃,與肝脾相關。病機可概括為胃熱、胃虛、血虛3個方面,臨床分虛實二類,實者多屬胃熱,虛者屬胃虛、血虛。治療分別用清胃和中,健脾和胃,補益心脾之法。嘈雜可出現在西醫學多種疾病之中,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以嘈雜為主要臨床表現著者,可參照本章節治療。
相關詞語:
錯綜復雜純一不雜紛紜雜沓蜂屯蟻雜苛捐雜稅凌雜米鹽龍蛇混雜拉拉雜雜良莠淆雜門無雜賓門無雜客人多手雜人多嘴雜人多口雜私心雜念水陸雜陳五方雜處五方雜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