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
詞語 | 十七帖 |
---|---|
拼音 | shí qī tiē |
字數(shù) | 3字詞語 |
形式 | abc式詞語 |
意思:
草書法帖名。解釋:
(一)、草書法帖名。
晉 王羲之 所書信札。因第一札開頭有“十七日”三字,故名。 唐 太宗 時,命愛好書法的京官隸屬弘文舘,以禁中法書為學習的范本,中有“十七帖”,故又稱“舘本十七帖”。此后輾轉(zhuǎn)相刻,版本不下十馀種。今存有翻摹的 宋 拓本。 唐 張彥遠 《法書要錄·右軍書記》:“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 貞觀 中內(nèi)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參閱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十七帖疏證》。
釋義:
草書碑帖。東晉王羲之書。唐太宗集所藏王羲之草書書札二十八通,付弘文館摹刻而成,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故名。書法體勢縱橫,神采飛動,為王羲之草書代表作。歷代翻刻頗多,今存宋拓本。
相關(guān)詞語:
七返丹昂藏七尺拔十得五拔十失五才高七步俯首帖耳歸十歸一橫七豎八夾七夾八金釵十二九流十家九儒十丐舉十知九九變十化九故十親九宗七祖零七八碎亂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