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頭
詞語 | 纏頭 |
---|---|
拼音 | chán tóu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指古代藝人把錦帛纏在頭上作裝飾。(二)、演畢,客人贈藝人的錦帛;后作為送給藝人禮物的通稱五陵少年爭纏頭。--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三)、回族人以白布包頭。
解釋:
(一)、古代歌舞藝人表演完畢,客以羅錦為贈,稱“纏頭”。
唐 杜甫 《即事》詩:“笑時花近眼,舞罷錦纏頭。”《太平御覽》卷八一五引《唐書》:“舊俗,賞歌舞人,以錦綵置之頭上,謂之‘纏頭’。”
(二)、后來又作為贈送妓女財物的通稱。
宋 陸游 《梅花絕句》:“ 濯錦江 邊憶舊游,纏頭百萬醉青樓。”《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當日取出十兩銀子送與 王賽兒 ,做昨日纏頭之費。” 郁達夫 《日本竹枝詞》之九:“公子纏頭隨手擲,買花原為賣花人。”
(三)、我國 回 族和 維吾爾 族,有一部分人習以白布纏頭, 清 代官書或文籍中常稱為 纏頭 、 纏頭回 或 纏回 。
《林則徐日記·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城內及附近 回 民約萬餘戶,男戴印花小帽,女穿紅衣,土人呼為 纏頭 。” 范長江 《中國的西北角》第四篇九:“ 新疆 大部的人口是 東土耳其 人,大致即 中國 歷史上所謂 突厥 。他們喜以布包頭,故 漢 人呼之曰 纏頭 ,又因他們多半奉回教,故又叫做 纏回 。” 董必武 《我國抗戰二年來的民眾運動》:“西北的 纏回 ,西南的 苗 夷,都認識 日 寇的兇殘狡猾,都激起同仇敵愾的熱忱。”
(四)、纏擾不休的人。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二折:“我這個度人的好是纏頭。”
釋義:
纏頭,古時歌舞的人把錦帛纏在頭上作妝飾,叫“纏頭”。也指罵人的話,說對方頭腦不發達。
造句:
1、百寶裝腰帶,真珠絡臂鞲。笑時花近眼,舞罷錦纏頭。
2、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相關詞語:
趕浪頭口頭禪傲頭傲腦昂頭闊步昂頭天外昂頭挺胸鰲頭獨占巴頭探腦白頭如新白頭相守白頭偕老抱頭大哭抱頭鼠竄豹頭環眼病魔纏身不劣方頭白頭不終白頭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