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制誥
詞語 | 知制誥 |
---|---|
拼音 | zhī zhì gào |
字數(shù) | 3字詞語 |
形式 | abc式詞語 |
意思:
掌管起草誥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 初以中書舍人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職者,則稱某官知制誥。開元 末,改翰林供奉為學士院,翰林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專掌內(nèi)命,典司詔誥。宋 代因之,為清要之職。明 代翰林學士或內(nèi)閣學士,得兼此職。清 代廢。唐 韓愈《唐故相權(quán)公墓碑》:“﹝ 權(quán)德輿 ﹞轉(zhuǎn)起居舍人,遂知制誥,凡撰命詞九年,以類集為五十卷,天下稱其能。”《舊唐書·韋郊傳》:“郊 文學尤高,累歷清顯。自禮部員外郎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清 袁枚《隨園隨筆·官職上》:“唐 之中書舍人,宋 之知制誥,皆就省中起草,故 韋承慶 下筆立成,鄭畋 動無凝思,人以為才。”清 阮葵生《茶馀客話》卷一:“宋 制:知制誥必召試中書而后除,欲觀其敏也。其不試者,號為異禮。”解釋:
(一)、掌管起草誥命之意,后用作官名。
唐 初以中書舍人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職者,則稱某官知制誥。 開元 末,改翰林供奉為學士院,翰林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專掌內(nèi)命,典司詔誥。 宋 代因之,為清要之職。 明 代翰林學士或內(nèi)閣學士,得兼此職。 清 代廢。 唐 韓愈 《唐故相權(quán)公墓碑》:“﹝ 權(quán)德輿 ﹞轉(zhuǎn)起居舍人,遂知制誥,凡撰命詞九年,以類集為五十卷,天下稱其能。”《舊唐書·韋郊傳》:“ 郊 文學尤高,累歷清顯。自禮部員外郎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官職上》:“ 唐 之中書舍人, 宋 之知制誥,皆就省中起草,故 韋承慶 下筆立成, 鄭畋 動無凝思,人以為才。”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一:“ 宋 制:知制誥必召試中書而后除,欲觀其敏也。其不試者,號為異禮。”
釋義:
1.掌管起草誥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書舍人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職者,則稱某官知制誥。開元末,改翰林供奉為學士院,翰林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專掌內(nèi)命,典司詔誥。宋代因之,為清要之職。明代翰林學士或內(nèi)閣學士,得兼此職。清代廢。
相關(guān)詞語:
安分知足白首相知伯玉知非不得而知不識不知不知不覺不知丁董不知端倪不知凡幾不知甘苦不知高低不知好歹不知紀極不知進退不知就里不知利害不知其詳不知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