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端
詞語 | 端端 |
---|---|
拼音 | duān duān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a式詞語 |
意思:
(一)、端正;不傾斜。(二)、莊重。
(三)、剛剛;恰恰。
解釋:
(一)、端正;不傾斜。
《鹖冠子·泰鴻》:“夫物之始也傾傾,至其有也録録,至其成形端端王王。” 陸佃 解:“端端,傾傾之反。”引申為純正。 漢 王充 《論衡·詰術(shù)》:“端端之日有十邪,而將一有十名也?”《隋書·地理志中》:“ 兗州 蓋取 沇水 為名,亦曰 兗 ,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
(二)、莊重。
清 龔自珍 《與人箋二》:“某公端端,醉后見疏狂,殆真狂者。”
(三)、剛剛;恰恰。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真是太不湊巧,端端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走到東門大橋,他的話便被國王聽到了。” 柳青 《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十一章:“他在土圍墻的壑口,端端碰上在墻外聽聲的 姚士杰 。”
釋義:
端端是漢語詞匯,拼音duān duān,解釋為端正;不傾斜,剛剛;恰恰。
造句:
1、端端正正的長方臉上,橫著一對粗眉,微皺的眉頭下閃動著一雙精明的熱乎乎的眼睛。
2、我們要端端正正做人。
相關(guān)詞語:
百端待舉變化多端不可端倪不知端倪百端交集鼻端出火鼻端生火竄端匿跡端本正源端倪可察多端寡要端本澄源端人正士感慨萬端詭計多端詭變多端干端坤倪鬼計百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