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詞語 | 文字 |
---|---|
拼音 | wén zì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語言的書寫符號。它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語言的工具。擴大了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用,對人類文明起很大的促進作用。(二)、文辭:文字通順。
解釋:
(一)、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古代多指單字。
漢 許慎 《<說文解字>敘》:“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俊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按,依類象形,即獨體,為文;形聲相益,即合體,為字。《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 唐 韓愈 《讀<鹖冠子>》:“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小學》:“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羣共喻,乃得流行,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圣,亦憑臆之説也。”
(二)、連綴單字而成的詩文。
唐 孟郊 《老恨》詩:“無子抄文字,老吟多飄零。”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八:“ 雷 則云作文字無句法,委靡不振,不足規。”《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有幾個考學,看了舍親的文字,都許他京解之才。” 夏丏尊 葉圣陶 《文心》三:“一篇文字的題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
(三)、指詩文中的文辭、詞句。
唐 韓愈 《荊潭唱和詩序》:“搜奇抉怪,雕鏤文字,與韋布里閭憔悴專一之士,較其毫釐分寸。”
(四)、公文;案卷。
宋 范仲淹 《耀州謝上表》:“今后賊界差人齎到文字,如依前僭偽,立便發遣出界,不得收接。”《宣和遺事》前集:“有那押司 宋江 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 石碣村 ,報與 晁蓋 幾個。”《秦併六國平話》卷上:“各路州縣接得文字,得知 韓王 被虜,諸將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 錢大尹 看罷,即時教押下一箇所屬去處,叫將 山前行 山定 來。當時 山定 承了這件文字。”
(五)、指奏疏或札子。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八:“ 熙寧 初議新法,中外惶駭, 韓魏公 有文字到朝廷, 裕陵 之意稍疑。”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韓琦》:“一日,入札子,以山陵有事取覆,乞晚臨,后上殿獨對,謂官家不得驚,有一文字須進呈,説破只莫泄。”
釋義:
所謂文字,是承載語言的圖像與/或符號。
相關詞語:
一字師八字打開白紙黑字百代文宗表面文章博文約禮不立文字不文不武不易一字班馬文章半文半白半文不白秉文兼武秉文經武不名一文不直一文才兼文武拆白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