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魈
詞語(yǔ) | 山魈 |
---|---|
拼音 | shān xiāo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yǔ) |
形式 | ab式詞語(yǔ) |
意思:
(一)、獼猴的一種,體長(zhǎng)約1米,尾巴很短,鼻子深紅色,面部皮膚藍(lán)色,有微紫的皺紋,吻部有白須,全身毛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臀部鮮紅色。生活在非洲西部,多群居,吃小鳥、野鼠等。(二)、傳說中山里的獨(dú)腳鬼怪。
解釋:
(一)、動(dòng)物名。猴屬。狒狒之類。體長(zhǎng)約三尺,頭大面長(zhǎng),眼小而凹,鼻深紅色,兩頰藍(lán)紫有皺紋,腹部灰白色,臀部有一大塊紅色脾胝,尾極短而向上,有尖利長(zhǎng)牙,性兇猛,狀極丑惡。古代傳說以為山怪,又稱“山蕭”、“山臊”、“山繅”等,記述狀貌不一。
唐 戴孚 《廣異記·斑子》:“山魈者, 嶺 南所在有之,獨(dú)足反踵,手足三歧。其牝者好施脂粉。於大樹中做窠。” 唐 白居易 《送人貶信州判官》詩(shī):“溪畔毒沙藏水弩,城頭枯樹下山魈。” 宋 陸游 《得所親廣州書》詩(shī):“人稀野店山魈語(yǔ),路僻蠻村荔子繁。” 章炳麟 《噀傖文》:“毋作山魈,鼠竊狗偷。”《人民文學(xué)》1978年第7期:“這一下,老人們?nèi)甲仓松谨桃粯樱叨甲卟坏!?/p>
釋義:
1.動(dòng)物名。猴屬。狒狒之類。體長(zhǎng)約三尺,頭大面長(zhǎng),眼小而凹,鼻深紅色,兩頰藍(lán)紫有皺紋,腹部灰白色,臀部有一大塊紅色脾胝,尾極短而向上,有尖利長(zhǎng)牙,性兇猛,狀極丑惡。古代傳說以為山怪,又稱"山蕭"﹑"山臊"﹑"山?"﹑"山繅"等,記述狀貌不一。
造句:
1、舊金山動(dòng)物園里,山魈老兄貌似對(duì)攝影師markrogers的**很不爽。不過,他患上了關(guān)節(jié)炎,所以豎中指的動(dòng)作完成的不是很完美。
2、中部非洲這只被繩子拴著的山魈伸出前爪來抓照相機(jī)。
相關(guān)詞語(yǔ):
挨山塞海安如泰山安如太山安若泰山巴山蜀水巴山夜雨拔地?fù)u山拔山超海拔山蓋世拔山扛鼎跋山涉水白山黑水半壁江山寶山空回背山起樓逼上梁山表里山河冰山難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