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晦
詞語 | 韜晦 |
---|---|
拼音 | tāo huì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韜,韜光;晦,晦跡。韜晦,即收斂鋒芒,隱藏不露 愈事韜晦,群居游處,赤嘗有言。——《唐書·宣宗紀》陰暗無光;陰晦解釋:
(一)、指光芒收斂。
《梁書·張充傳》:“頃日路長,愁霖韜晦,涼暑未平,想無虧攝。” 清 鄭燮 《夜光木歌》:“白日韜晦,宵暗晶明。”
(二)、借指才能行跡隱藏不露。
《舊唐書·宣宗紀》:“常夢乘龍升天,言之於 鄭后 ,乃曰:‘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復言。’歷 大和 、 會昌 朝,愈事韜晦。羣居游處,未嘗有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云蘿公主》:“既歸,益自韜晦,讀書不出,一跛嫗執炊而已。” 鄒韜奮 《經歷》八:“在那篇說教里特別提到我的名字,說我好得不得了,除學識是怎樣怎樣的精研通達外,性情又是怎樣怎樣的謙遜韜晦。”
釋義:
“韜光晦跡”的縮語。收斂鋒芒,隱藏蹤跡。比喻深藏不露:既歸,益自韜晦,讀書不出|韜晦之計。
造句:
1、中國是左右互搏、韜光養晦“韜晦待時”、在家里生悶氣瞎折騰、言行不一、欲做還休,混一天是一天!
2、可見其韜晦隱逸,托身為詩人,永矢以茅屋菜羹而告終。
相關詞語:
黯晦消沉杜門晦跡風瀟雨晦風雨如晦風雨晦冥風雨晦暝晦跡韜光虎略龍韜晦盲否塞艱深晦澀卷甲韜戈六韜三略斂鍔韜光龍韜豹略埋聲晦跡盲風晦雨韜光晦跡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