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節
詞語 | 屈節 |
---|---|
拼音 | qū jié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失去氣節:屈節事仇。屈節辱命。(二)、降低身份:卑躬屈節。
解釋:
(一)、猶言失節歸附。
《漢書·蘇武傳》:“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 漢 ?”《后漢書·杜林傳》:“ 林 雖拘於 囂 ,而終不屈節。”《三國演義》第七七回:“ 關公 夜走 臨沮 ,為 吳 將所獲,義不屈節,父子歸神。”《痛史》第七回:“原來 伯顏 留 文天祥 在營中,見他舉止不凡,有時與他談論,他卻絶無屈節的意思。” 梁啟超 《匈牙利愛國者噶蘇士傳》:“ 格拉布加 獨立不支,尋亦屈節。”
(二)、降低身分相從。
漢 劉向 《九嘆·怨思》:“顧屈節以從流兮,心鞏鞏而不夷。”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 絡秀 語 伯仁 等:‘我所以屈節為汝家作妾,門戶計耳!’” 清 李漁 《比目魚·決計》:“祗為美人甘屈節,藉口賢人賦《簡兮》。”
釋義:
屈節是漢語詞匯,拼音qū jíe,指猶言失節歸附。
造句:
1、 忠節令圖,君子高行;屈節附逆,義士所恥。
2、 掌權的人因權而亡,有錢的人因錢而亡,卑躬屈節的人因侍奉而亡,尋求樂趣的人因縱欲而亡,而荒原狼則因它的孤立而亡。
相關詞語:
聱牙佶屈聱牙詰屈卑躬屈膝不拘小節不屈不撓白首一節百折不屈柏舟之節抱屈銜冤卑躬屈節卑身屈體秉節持重別生枝節不拘細節不撓不屈不修小節才過屈宋詞窮理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