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外
詞語 | 自外 |
---|---|
拼音 | zì wài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自己把自己放在某個范圍之外;自視為外人:不能自外于集體。解釋:
(一)、自視為外人;自行疏遠。
《史記·刺客列傳》:“ 光 竊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也。愿足下過太子於宮。” 南朝 梁武帝 《答袁昂詔》:“朕遺射鉤,卿無自外。”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此事屑屑,不足為長者言。然辱愛幸之深,不敢自外於門下,故復陳説。” 清 包世臣 《致廣東按察姚中丞書》:“唯厚辱推許,相期以古人,不敢自外,敬陳所聞,以供采擇。”
(二)、置身于事物之外。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二:“為此徑須沽酒飲,自外天地棄不疑。” 明 劉基 《雙清詩序》:“上人雖欲自外於物,而物不能外之也。”
(三)、自別;自異。
魯迅 《書信集·致臺靜農(nóng)》:“前日為端午,家懸蒲艾,盛于往年,敝寓亦懸一束,以示不敢自外生成之意。”
(四)、猶此外。
《北史·后妃傳論》:“ 武成 好內,并具其員,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為散號。”《北齊書·恩倖傳·穆提婆》:“自 武平 之后, 令萱 母子勢傾內外矣。庸劣之徒皆重跡屏氣焉。自外殺生予奪不可盡言。”
(五)、對外。
《南史·蕭子云傳》:“性吝,自外答餉不書好紙,好事者重加賂遺,以要其答。”
(六)、猶在外。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欒氏 自外,子在位,其利多矣。”
釋義:
1.自視為外人;自行疏遠。 2.置身于事物之外。 3.自別;自異。 4.猶此外。 5.對外。 6.猶在外。
造句:
1、苦和甜來自外界,堅強則來自內心,來自一個的人自我努力。愛因斯坦
2、誠信的約束不僅來自外界,更來自我們的自律心態(tài)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相關詞語:
門外漢安內攘外安閑自得安閑自在按行自抑昂然自得昂首天外傲睨自若昂昂自若昂然自若昂頭天外遨翔自得八荒之外跋扈自恣悲不自勝閉關自守敝帚自珍不打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