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讎
詞語 | 避讎 |
---|---|
拼音 | bì chóu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亦作“避仇2”。亦作“避仇”。(二)、躲避仇人,以免受害。
解釋:
(一)、亦作“避仇2”。亦作“ 避仇 ”。
1.回避與自己有仇隙的人。《荀子·成相》:“尚得推賢不失序,外不避仇,內(nèi)不阿親,賢者予!”《呂氏春秋·去私》:“外舉不避讎,內(nèi)舉不避子, 祁黃羊 可謂公矣。”《晉書·劉頌李重傳論》:“至於緣其私議,不平 劉友 ,異夫憎而知善,舉不避讐者歟!”
(二)、躲避仇人,以免受害。
《史記·項羽本紀(jì)》:“ 項梁 殺人,與 籍 避仇於 吳中 。”《后漢書·馬武傳》:“少時避讎,客居 江夏 。” 唐 韓愈 《東都遇春》詩:“深居疑避仇,默臥如當(dāng)瞑。” 明 馮夢龍 《女丈夫·洪客祈雨》:“聞他避讐 西京 ,不免往彼相訪。” 清 龔煒 《巢林筆談·摘菜者》:“或云幾日前,曾有使來,蓋一官人也,避仇至此,仇死故去,不知其姓名。”
釋義:
1.見"避讎"。
相關(guān)詞語:
避而不談避害就利避禍就福避坑落井避讓賢路避實(shí)擊虛避實(shí)就虛避世絕俗避兇趨吉避重就輕不避斧鉞報讎雪恨避煩斗捷避瓜防李避毀就譽(yù)避禍求福避跡藏時避跡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