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糴
詞語 | 平糴 |
---|---|
拼音 | píng dí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舊時指官府在豐收時用平價買進谷物,以待荒年賣出。解釋:
(一)、官府在豐年按平價購糧儲存,以備荒年出售,稱“平糴”。
《漢書·食貨志上》:“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熟)。” 唐 白居易 《辨水旱之災明存救之術策》:“蓋 管氏 之輕重, 李悝 之平糴, 耿壽昌 之常平者,可謂不涸之倉,不竭之府也。” 元 馬端臨 《<文獻通考>序》:“糴之説,則昉於 齊桓公 魏文侯 之平糴,后世因之,曰常平,曰義倉,曰和糴,皆以平糴借口者也。”《明史·周忱傳》:“七年,江南大稔,詔令諸府縣以官鈔平糴備振貸。”
(二)、泛指以平價出售。
《新華日報》1939.12.17:“在這個時候,行政院當批準 滬 商之請求,供給英金二萬鎊,向 西貢 訂購洋米二萬二千五百石,運 滬 辦理平糴。”
釋義:
舊時指官府在豐收時用平價買進谷物,以待荒年賣出。現指慈善機構低息或無息借款,以便救濟。港澳地區仍然使用這個詞。
相關詞語:
抱不平阿平絕倒不平則鳴抱打不平承平盛世秤平斗滿持平之論打抱不平地平天成二滿三平粉飾太平憤憤不平風平波息風平浪靜忿忿不平歌舞升平公平無私公平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