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
詞語 | 中軍 |
---|---|
拼音 | zhōng jū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古時行軍作戰隊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由主帥所居中軍發號施令。(二)、指中軍統帥的營帳。
(三)、中軍將軍的省稱。
解釋:
(一)、古代行軍作戰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軍,由主將所在的中軍發號施令。
《左傳·桓公五年》:“秋,王以諸侯伐 鄭 , 鄭伯 御之。王為中軍; 虢公 林父 將右軍, 蔡 人、 衛 人屬焉; 周公 黑肩 將左軍, 陳 人屬焉。”《左傳·成公十六年》:“ 欒書 將中軍, 士燮 佐之; 郤錡 將上軍, 荀偃 佐之; 韓厥 將下軍, 郤至 佐新軍。”
(二)、稱主將或指揮部。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鄭玄 注:“中軍,中軍之將也。” 唐 李賀 《貴主征行樂》:“中軍留醉 河陽 城,嬌嘶紫燕踏花行。” 宋 王明清 《摭青雜說》:“門者命報中軍,須臾中軍傳令召 兼資 入。” 程樹榛 《勵精圖治》:“調整后的干部大軍,陣容一新, 宮本言 坐鎮中軍,運籌帷幄,經過周密部署,全廠兵分三路殺向生產、整頓、生活三條戰線。”
(三)、中軍將軍的省稱。
南朝 梁 丘遲 《與陳伯之書》:“中軍 臨川 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參見“ 中軍將軍 ”。
(四)、京師的軍隊。
《晉書·安平獻王孚傳》:“每 諸葛亮 入寇 關中 ,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渠》:“ 司馬懿 帥中軍討太尉 王凌 于 壽春 。”
(五)、中軍官的省稱。
明 湯顯祖 《牡丹亭·淮警》:“不免請出賤房計議。中軍快請。” 徐朔方 等校注:“中軍,中軍官,即傳令官。”
(六)、 清 代總督、巡撫以下,凡有兵權者,其標下的統領官,稱為中軍。
《官場現形記》第六回:“﹝ 王必魁 ﹞不過傳齊了標下大小將官,從中軍、都司起,以及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叫他們把手下的額子,都招招齊,免得臨時忙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撫臺便叫傳中軍來,先看管了他。”
釋義:
中軍是一個古代軍事概念結合起來理解。前軍,為大部隊探路;中軍,就是主力大部隊;后軍,糧草等輜重,并為大部隊提供后衛。另外還有:左軍和右軍,保護大部隊的兩翼,并策應大部隊的行動。
造句:
1、過去的五年中軍事裝備的開支大大增加.
2、故后人即將本殿中軍作為周坐之化身,燒香奉祀,并認定中軍為媽祖保駕護廟,神庥廟區安寧。
相關詞語:
杯中物肉中刺眼中釘哀感中年暗中摸索暗箭中人百發百中敗軍之將筆掃千軍薄寒中人百中百發伴食中書杯中蛇影杯中之物悲從中來避軍三舍常勝將軍馳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