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笞
詞語 | 鞭笞 |
---|---|
拼音 | biān chī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用鞭子抽或板子打。笞(chī)。解釋:
(一)、鞭打;杖擊。
《韓非子·外儲(chǔ)說右下》:“使 王良 操左革而叱咤之,使 造父 操右革而鞭笞之,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 唐 元稹 《唐故朝議郎侍御史內(nèi)供奉鹽鐵轉(zhuǎn)運(yùn)河陰留后河南元君墓志銘》:“教諸子無鞭笞之責(zé),而亦不至於不令。” 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吾在冥府,大受鞭笞。” 冰心 《最后的安息》:“她腦中所充滿的只有悲苦恐怖,軀殼上所感受的也只有鞭笞凍餓。”
(二)、古刑罰名。
晉 葛洪 《抱樸子·用刑》:“昔 周 用肉刑,積祀七百, 漢 氏廢之,年代不如。至於改以鞭笞,大多死者外有輕刑之名,內(nèi)有殺人之實(shí)也。” 宋 張耒 《喜雪走筆呈李宣城》詩之二:“聒聒庭中爭曲直,紛紛筆下判鞭笞。”
(三)、拷打用的鞭子、竹板等物。
唐 元稹 《夏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我太夫人圣善六姻,訓(xùn)子?jì)D以憫默,罰婢僕傭保以莊勵(lì)為鞭笞。” 宋 蘇軾 《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huì)應(yīng)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監(jiān)司督守令,守令督吏卒,文符日至其門,鞭笞日加其身。”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淮關(guān)》:“少年怒,嗾從者詰之,鞭笞交下。”
(四)、比喻譴責(zé);批判。
瞿秋白 《亂彈·談?wù)劇叭诵小薄罚骸啊度诵小返娜獙τ凇廾深B固’的市儈主義,并不加以鞭笞的。” 茅盾 《蕭紅<呼蘭河傳>序》四:“她不留情地鞭笞他們,可是她又同情他們。”
(五)、比喻以暴力征服控制。
漢 賈誼 《過秦論上》:“執(zhí)捶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宋 蘇軾 《謝館職啟》:“理則訓(xùn)兵,有鞭笞戎狄之志。”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我 太祖 ﹞命將出師,鞭笞羣雄。”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一章:“自 秦始 統(tǒng)一宇宙,悍然尊大,鞭笞宇內(nèi),私其國,奴其民。”
釋義:
〈書〉用鞭子或板子打。
相關(guān)詞語:
鞭長莫及鞭辟近里鞭辟入里鞭辟向里鞭辟著里鞭不及腹鞭長不及鞭長駕遠(yuǎn)鞭駑策蹇鞭擗向里鞭絲帽影鞭約近里鞭擗進(jìn)里擊鞭錘鐙截鐙留鞭快馬加鞭馬腹逃鞭蒲鞭之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