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
詞語 | 三夏 |
---|---|
拼音 | sān xià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夏收、夏種和夏管的合稱。(二)、指夏季的三個月。也指夏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歷六月。
解釋:
(一)、舊稱陰歷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合稱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個月。
《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夏歌十八》:“情知三夏熱,今日偏獨甚?!?清 李颙 《夏日》詩:“炎光爍南溟,溽暑融三夏?!?/p>
(二)、三個夏季,即三年。
宋 晁貫之 《墨經·新故》:“凡新墨不過三夏,殆不堪用。”
(三)、古代樂曲《肆夏》、《韶夏》、《納夏》的總稱。
《左傳·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與聞。”
(四)、農業(yè)勞動中夏收、夏種、夏管的總稱。如:師生下農村,支援三夏。
釋義:
三夏,指經過夏季三次,即三年之意。舊時以陰歷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此夏季的三個月,合稱為「三夏」。見《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夏歌十八》:“情知三夏熱,今日偏獨甚。”
造句:
1、 小暑時節(jié)氣溫熱,北方小麥始收割。三夏工作忙期間,防病蟲害不遲疑。打碾入庫需抓緊,防澇抗災不能停。朋友趕時來注投,一年汗水寄豐收。祝小暑健康!
2、 在自己度過的知青歲月里,“三夏”大忙季節(jié),也是我們忙于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時期。
相關詞語:
三家村挨三頂五捱三頂四捱三頂五巴三覽四半夜三更不成三瓦不三不四八難三災白璧三獻巴三攬四半三不四避軍三舍避君三舍不壹而三草廬三顧差三錯四垂涎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