蠑螈
詞語 | 蠑螈 |
---|---|
拼音 | róng yuán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兩棲動物,外形像蜥蜴,頭扁,表皮粗糙,背面黑色,腹面紅黃色,四肢短,尾側(cè)扁。生活在水中,卵生。吃小動物。解釋:
(一)、亦作“ 蠑蚖 ”。兩棲動物。狀如蜥蜴,頭扁,背黑色,腹紅黃色,有黑斑,四肢短,尾側(cè)扁,生活在水中。
晉 崔豹 《古今注·魚蟲》:“蝘蜓,一曰守宮,一曰龍子,善於樹上捕蟬食之。其五色長大者,名為蜥蜴,其短而大者名為蠑螈,一曰蛇醫(yī)。” 明 屠隆 《曇花記·群魔歷試》:“烏啼日落空山暝,走蠑蚖狐兔交并。”
釋義:
1.亦作"蠑蚖"。 2.兩棲動物。狀如蜥蜴﹐頭扁﹐背黑色﹐腹紅黃色﹐有黑斑﹐四肢短﹐尾側(cè)扁﹐生活在水中。
造句:
1、 斑點(diǎn)蠑螈春天在池塘產(chǎn)卵,卵的表面是綠色的,因?yàn)樵孱悋@著在那里安家落戶的胚胎。
2、 但是蠑螈胚胎卻能吸引藻類植物。
相關(guān)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