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
詞語 | 牦牛 |
---|---|
拼音 | máo niú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牛的一種,全身有長毛,黑褐色、棕色或白色,腿短。是我國青藏高原地區的主要力畜。解釋:
(一)、反芻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脅等部密生長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嶺間善馱運。毛可制披衣、帳篷和繩索,絨可制氈。原產 亞洲 中部山地。是我國 青藏高原 地區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為旌旄,后又以為帽纓。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詩:“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馬臨關 漢 使回。”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牦牛》:“牦牛出 甘肅 臨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養之。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長尺許。其尾最長,大如斗。亦自愛護,草木鉤之則止而不動。古人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山海經》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狀如牛而四足節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內蒙 的駱駝,早像春風一般巡視過高原和沙漠。”
(二)、犛牛:野牛。形狀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說即牦牛。
《山海經·中山經》:“東北百里,曰 荊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書·吐蕃傳上》:“其宴大賓客,必驅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狀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諸州貢之。”參見“ 牦牛 ”。
(三)、氂牛:即牦牛。體矮身健,毛長,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飼。尾毛蓬生,可作旌旄。
《漢書·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氂牛以為俎豆牢具。” 顏師古 注:“西南夷長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錦樹行》:“青草萋萋盡枯死,天馬跛足隨氂牛。”
釋義:
哺乳綱,偶蹄目,牛科。反芻家畜。也有野生的。體矮身健,四肢短粗。體毛烏褐色。體側、頸、胸和腹部密生長毛。主要分布在中國青藏高原。耐饑負重,爬山越嶺,號稱“高原之舟”。野生牦牛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造句:
1、 baby,生日快樂!祝你:像貓咪一樣可愛,像牦牛一樣壯實,像綿羊一樣溫順,像狼一樣精明,永遠像彩虹一樣美麗!
2、 整個來說,我國牦牛多態性豐富,遺傳分化明顯。
相關詞語:
風馬牛一牛鳴執牛耳搏牛之虻版筑飯牛床下牛斗椎牛饗士充棟汗牛吹牛拍馬喘月吳牛槌牛釃酒椎牛發冢椎牛歃血帶牛佩犢對牛彈琴多如牛毛對牛鼓簧放牛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