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彩
詞語 | 翦彩 |
---|---|
拼音 | jiǎn cǎi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古代正月七日,以金銀箔或彩帛剪成人或花鳥圖形,插于發髻或貼在鬢角上,也有貼于窗戶、門屏,或掛在樹枝上作為裝飾的,謂之“翦綵”。(二)、形容花開繁茂。
解釋:
(一)、古代正月七日,以金銀箔或彩帛剪成人或花鳥圖形,插于發髻或貼在鬢角上,也有貼于窗戶、門屏,或掛在樹枝上作為裝飾的,謂之“翦綵”。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綵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唐 李商隱 《人日即事》詩:“鏤金作勝傳 荊 俗,翦綵為人起 晉 風。” 宋 蘇軾 《次韻劉貢父春日賜幡勝》:“鏤銀錯落翻斜月,翦綵繽紛舞慶霄。”
(二)、形容花開繁茂。
宋 司馬光 《獨樂園新春》詩:“曲沼揉藍通底緑,新梅翦綵壓枝繁。”
相關詞語:
班衣戲彩斑衣戲彩彩鳳隨鴉彩衣娛親彩云易散錯彩鏤金彩筆生花當場出彩雕章縟彩賭彩一擲豐神異彩豐富多彩鳳彩鸞章光彩奪目掛燈結彩光彩耀目光彩溢目光彩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