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
詞語 | 三學 |
---|---|
拼音 | sān xué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1). 唐 代稱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為三學,隸屬國子監(jiān)。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孫得入國子學,五品以上子孫得入太學,七品以上子孫及平民之俊異者得入四門學。《新唐書·儒學傳序》:“廣學舍千二百區(qū),三學益生員,并置書算二學,皆有博士。”(2). 宋 代稱太學之外舍、內(nèi)舍、上舍為三舍,亦稱三學。《宋史·職官志五》:“ 熙寧 初,詔用經(jīng)術取士,廣闊黌舍,分為三學,增置生徒總二千八百人。”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上》。參見“ 三舍法 ”。(3).佛教稱戒學、定學、慧學為“三學”。《翻譯名義集·示三學法》:“今謂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三學是為涅槃法。”解釋:
(一)、 唐 代稱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為三學,隸屬國子監(jiān)。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孫得入國子學,五品以上子孫得入太學,七品以上子孫及平民之俊異者得入四門學。
《新唐書·儒學傳序》:“廣學舍千二百區(qū),三學益生員,并置書算二學,皆有博士。”
(二)、 宋 代稱太學之外舍、內(nèi)舍、上舍為三舍,亦稱三學。
《宋史·職官志五》:“ 熙寧 初,詔用經(jīng)術取士,廣闊黌舍,分為三學,增置生徒總二千八百人。”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上》。參見“ 三舍法 ”。
(三)、佛教稱戒學、定學、慧學為“三學”。
《翻譯名義集·示三學法》:“今謂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三學是為涅槃法。”
釋義:
1.唐代稱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為三學,隸屬國子監(jiān)。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孫得入國子學,五品以上子孫得入太學,七品以上子孫及平民之俊異者得入四門學。 2.宋代稱太學之外舍﹑內(nèi)舍﹑上舍為三舍﹐亦稱三學。 3.佛教稱戒學﹑定學﹑慧學為"三學"。
相關詞語:
三家村挨三頂五捱三頂四捱三頂五巴三覽四半夜三更飽學之士博學多才博學多聞不成三瓦不三不四不學無術八難三災白璧三獻巴三攬四半三不四避軍三舍避君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