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學
詞語 | 實學 |
---|---|
拼音 | shí xué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踏實而有根底的學問:真才實學。解釋:
(一)、切實有用的學問。
宋 朱熹 《中庸章句》題解引 程子 曰:“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 清 黃景仁 《將為北行留贈沉楓墀》詩:“方今重實學,大義了無昧。”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 乾嘉 之世,文網日密,而奇才異士,無以自見,爭言漢學,析辯異同,以注疏為文章,以考據為實學。”
(二)、指有實學之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嶺 表荒遠,督 粵 學者,往多不舉其職。獨 惠半農 學士 士奇 輶軒所屆,砥課生徒,甄拔實學,一藝必録,苞苴不行。”
釋義:
實學是的一個儒家學派。這個學派主張“經世致用”,認為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實學學派的儒者反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認為這些學術空泛而且無用。實學學派的代表人物為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到了清代,實學開始盛行,發展出乾嘉學派等分支。而在李氏朝鮮,也非常盛行實學,其代表人物為金堉、李瀷、樸趾源、丁若鏞等。清代末期又出現經世實學,主張研究和重視西方科學。實學源于中國,流傳于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是一門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國際性學問。中國實學傳入朝鮮、日本后,與朝鮮、日本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朝鮮實學和日本實學。近代東亞還有過作為儒學(朱子學,陽明學)別名的實學概念。這個實學概念在當今日本社會基本上被遺忘了。這個實學概念重視實心的部分,是和近代“實學”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
造句:
1、奮斗需要立志高遠,需要真才實學,需要真抓實干。
2、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賣弄淵博,賣弄淵博的人沒有真知。
相關詞語:
按名責實飽學之士避實擊虛避實就虛博學多才博學多聞不學無術不切實際博學洽聞不媿下學不愧下學不學無識才疏學淺查無實據蟲魚之學春華秋實才學兼優長材茂學